4月 22, 2008

韜光

  到最後,你漸漸無法用倫理學的觀點去評斷一個人的決定。因為,每個人站在自己知識相對應的高度,去做出自己所能認是最恰當的行為。
  但在觀察失去「善惡」的同時,也失去了「同情」,只剩下冷靜的「同理」:有時候,你發現,沒有辦法看得透徹的人就是該死──自然而然要走上衰敗的道路。
  蘇格拉底說:「無知是唯一之惡。(The only evil is ignorance.)」
  人類若能真正知道自己利益之所在,產生所謂的「洞察」(一種對於自己周遭環境的認識,對於自身處境的體會,對於自己問題的「病識感」),觀察、反省、學習,對於一切世事採用更無遺漏的綜觀角度,才有實踐「善」的可能。
  「爽死」和「累死」,你選擇哪一種?
  我選擇「裝死」,因為我要活下來,窮盡諸事物的下場。

4月 03, 2008

如鯁在喉

  「不要主動表達反對的意見。」王老師斜眼看著左前方,又拉回來:「不關心你有什麼意見的人,不會被你反面的論述打動,因為他的主觀意識是如此之高。」
  「萬一那個人真的是完全不懂呢?我們冒著衝突的風險,不就可以幫助他成長了嗎?」
  「他的身邊有這麼多人,為什麼都沒有辦法改變他?為什麼是由你來改變?為什麼你認為你有能力改變?
  不要以為自己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你能決定的,只有自己要不要接受對方的意見。至於你要輸出什麼想法,如果不顧慮對方有什麼反應,那就是衝突的根源了;如果要顧慮對方有什麼反應,卻又不是你能決定的。」
  「嗯……原來如此。老師,我懂了。」
  「小明,現學現賣,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