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10, 2006

理想的讀者

  從我開始寫 blog(那是多久以前的事情呢?看右邊 sidebar 最下方就知道了)沒多久,就看到有所謂「blog 十誡」的存在,那是一位前輩所說、至今被許多 blogger 信奉的守則,其原文如下:
1. blogging for fun ,for yourself, at least at beginning.
2. don't force yourself to blog just for periodically update.
3. don't limit your blog to min. or max. length.
4. don't blog just for audience.
5. don't be afraid of opposite comments.
6. Blogging is to share your thought, your opinion, not your " me too".
7. Blogging tools and interfaces are for convenience, not for "Wow! so fascenating fascinating!" The same as your site layout.
8. If you don't want someone reading your blog, never put it on.(Even he/she don't know you have a blog)
9. Try to remember why you are blogging.
10. forget the first 9 rules. use the 10th instead: BLOG FOR YOURSELF!

  如果翻譯成中文,應該是這個樣子:
1. 為了樂趣和你自己而 BLOG(至少在一開始時是這樣)。
2. 不要只是為了週期性的更新而強迫自己 BLOG。
3. 不要限制你 blog 的文章最大和最小的長度。
4. 不要只是為了你的觀眾而 BLOG。
5. 不要害怕相反意見的迴響。
6. Blog 是分享你的想法和意見,而不是無意義的「我也是...」。
7. Blog 工具和介面以便利為主,而不是「哇!真迷人啊」。你的網站版面也應該是這樣。
8. 如果你不想讓某些人閱讀你的 blog,那麼就別把它放上來(即使他/她不知道你有一個blog站台)。
9. 試著去記住你為什麼要 BLOG。
10. 忘了前九項,使用第十項規則:為了你自己而 BLOG!

  最近想想,或許不是完全只為自己而 BLOG 的,如果真是如此,那寫個日記本或在硬碟裡存文字檔就可以解決,不是嗎?除了自己之外,還有其他原因,才會讓我們希望將這些東西放到網路上,那是什麼原因?
  根據 blog 的初衷,是一種個人媒體,如果自己有想法、有意見,或是心得、智慧、資訊,把它們放到無垠網海中,自然是一種增加自己存在感和幫助他人的手段。
  所以大多數的 blog 文章,是由搜尋引擎或各種網摘的管道,以單篇呈現的方式進入讀者的眼裡。我們也常常在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資訊之後,離開,從此不再回頭看這個網站。因為,我們對於陌生人本身的興趣,遠不及他所提供的有用資訊
  你知道你寫的東西或許有人會看到,你也知道你的價值在於你提供的資訊,而不是你自己本身。你知道寫一些感性的文字,遠不及你把資訊提供給所有人來得更受歡迎。我曾假裝自己是陌生人,去看一些自己拿來發洩情緒的文字,的確覺得有點噁心。每次把這種文章丟出去,過一段時間,就會開始覺得害羞,也會開始越來越不滿意,於是,這就成了寫下一篇文章的動力。
  Blog 傳進台灣,被翻譯為「網誌」,竟開始多了一個「電子日記本」的功能,變成許多無知年輕人搞不清楚「網路公開性」的最佳示範。很多人把自己未必會樂意讓每個人看到的東西,放上一個比現實公開場合還更公開的地方,吹皺無數池春水。
  輩分比我大的長輩,往往是採用 blog 的第一種定義。他們習慣在公開的報章雜誌發表個人意見的那種生活規則,而 blog 只是個人新聞的延伸。
  輩分比我小、或是比我晚踏入這個領域的人,喜歡使用第二種定義。從小在看板、家族打滾的這一代,現實與虛擬世界界線的消融,讓他們很習慣把日常生活的好友聊天或寫日記的習慣帶入網路。他們的 blog,通常是以「我」而不是「我所知道」作為出發點,網站訪客也往往和現實世界的關係重疊。
  如果和我有類似背景、同受這兩種想法衝擊的人,應該也會在這兩種定義之間擺盪吧,所以我們這群人的 blog,都會有一種特殊的風格出現。
  當然這三種人並不是絕對的,只是在光譜上約略畫出三個區域而已。
  我自己的狀況呢?從頭到尾,當然一直在分享資訊和日記本的定義中游移,後來覺得這樣也蠻好的,只要拿捏好一道現實與虛擬的界線。但有一個東西是具有方向性不斷演進的:這個 blog 一開始是純粹寫給自己;後來漸漸發現有人會看到,所以變成寫給自己和所有其他陌生人;再往後一點,我知道似乎有幾個我不確定但有固定觀看的網友,他們可能在現實中也認識我。
  最後,我發現近期有很多文章,其實我已經預設了一個「理想的讀者」在網路線的另一頭。其實我是想分享資訊給某個人,其實我是想說內心話給某個人的。
  但那個人真的存在嗎?也許我拿了現實中某個人的形象去當骨架,但不可避免地我自己填補了大半血肉上去。因為我常常沒有勇氣和現實中的人類接觸,我知道我不可能真正了解別人,也知道我如果在現實中只是單向地對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心情而不去傾聽,那我和世界上所有人永遠都只是點頭之交而已。
  我怎會知道那個人需要什麼資訊?我怎會認為那個人真能理解我內心的想法?所以所謂「理想的讀者」,其實就是自己本身。
  一開始,只是寫給自己,最後,自己幻化為第二人稱、第三人稱,成為自己理想的讀者,寫到最後,還是寫給自己──為自己而寫,慰自己而寫。
  有人說書寫是一種自我療癒的過程,我開始想本文內容的時候,本來是要說「書寫,也有可能是傳達一種幽隱訊息給遠方的人」,卻沒想到在結尾改了數個版本之後,竟然又歸結出一個結論:「那遠方的人,也是自己假構出來的」。繞了一大圈,又重新肯定了 blog 十誡的最後一條鐵律。
  這就像人生一樣,人事來來去去,發現別人並沒辦法真正了解自己,或自己對別人的了解只是一層想像。到頭來,真正生命的關卡還是要由自己一個人去面對,沒有別的人幫得了你。
  即使如此,那些曾經一度靠近你的生命、造成「原來不是一個人」錯覺的人,你還是會由衷感謝他們。因為他們,才能讓自己暫時逃避去面對「生命本無意義」這個事實。
  謝謝耐心看完這篇的人。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以 blogging 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就像吃飯、喝水,本來就不需要也禁不起太多這種無病呻吟的分析。

10月 06, 2006

我想像中的鄭玄

  大學推甄申請的時候,教授問我有沒有崇拜的偶像,我的答案是「鄭玄」。在醫學系的場合,說出這個陌生的名字,往往會引來一兩秒的錯愕(喔耶,怎麼不是史懷哲或杜聰明呢),於是我就要開始解釋,我心目中的鄭玄,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簡而言之,鄭玄是東漢時期一個很喜歡讀書研究學問的人。他年輕的時候,愛讀書,一路讀到太學,學習《周易》、《公羊春秋》、《三統歷》、《九章算術》、《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這些大家看了就頭昏、但他翻著翻著就可以 high 整晚的書。
  他學到最後,覺得身邊已經沒有可以請教的學者了,所以就到當時最多學生的補教名師馬融那裡,上大堂課抄筆記,但因為太晚去劃位,所以只能坐在教室最後面,聽馬融的弟子代課。
  雖然是大班又坐在最後面,而且還是弟子非老師本人授課,鄭玄並沒有因為這樣而自暴自棄,打瞌睡或是買豪大雞排和同學在教室最後面喇賽或是翹課到網咖體驗人生,還是認真抄筆記、每天回家複習預習,「日夜尋誦,未嘗怠倦」,把學問都學到家了。後來因為鄭玄數學底子不錯,馬融在一個討論算命的場合把他找來,兩個人才第一次見到面。
  不久,鄭玄覺得經學部份的疑惑都已經解除,覺得也不用繼續補習浪費家裡的錢,於是告辭回鄉。馬融稱道:「鄭生今去,吾道東矣!」意思是鄭玄已經得到他學問的全部精髓了。
  鄭玄後來在經學上做出極為重大的貢獻。本來兩漢以來吵鬧不休的今古文經之爭,這場數百年的學術論戰,最後就是在鄭玄的手上終結。因為他先學古文經、後學今文經,跨領域的知識背景,號稱「通學」,讓他遊走群經、摧枯拉朽,狂作注、狂寫 review paper,詩、書、易、禮、春秋無一不出手,而且還不只於此: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論語》、《孝經》、《尚書大傳》以及《中候》、《幹象曆》;又著《天文七政論》、《六藝論》、《毛詩譜》、《駁許慎五經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等,上百萬字的產量,著書立說的成績可怕地巨大,遠在其師馬融和兩漢任何一位經學家之上。
  引述一個網頁的內容,看看他在這個部份到底做了什麼事:

  在《易》學方面,鄭玄早年通《京氏易》,後來又通《費氏易》。其《易》注,以《費氏易》為主,相容《京氏易》,京即今古文《易》學的綜合研究。他以「禮」注《易》,強調「不晚迫害論」即社會倫理功能。改造了象數《易》學,是兩漢《易》學發展的最高成果。此外,鄭玄還提出八卦始於神農氏之說,與以前流行的伏羲說有別,可謂另創新說。
  在《尚書》學方面,其《尚書》注,來源於賈逵、馬融,是東漢一代今古文《尚書》學的含有大成者。鄭注出現,「《古文尚書》遂顯於世」,為儒者所宗。
  在《毛詩》學方面,鄭玄先學今文《韓詩》,後師從馬融研究《毛詩》。其《詩》學直接來源於馬融,他在《毛詩箋》以及《毛詩譜》,兼采了今文三家《詩》尤其是《韓詩》。他首次提出《毛詩》作者有大、小毛公之別,《毛詩譜》謂魯人「大毛公為《故訓傳》於其家,河間獻王得而獻之,以小毛公為博士。」此新說有何依據,不得而知。鄭玄還獨創了「箋」的名稱。就鄭玄《毛詩》「箋」注內容而言,也是多以《禮》解釋《詩》,強調禮制的作用,宣揚封建倫理的功效。此外,鄭玄首次提示了《詩》之《大序》為子夏所譔,《小序》則為子夏、毛公合作。
  在「三禮」學方面,鄭玄《周官注》來源於馬融;而注《禮》經(《儀禮》),是校讀「古經」的成果;注《禮記》,則是獨創的新說。從前,三種禮學經典分別相傳,而鄭玄「通為《三禮》」,開始纔有所謂「三禮」之學。「三禮」學是鄭玄「通學」最精彩的內容,他全面注釋「三禮」,融會貫通,自然地解決了許多疑難的問題。皮瑞錫指出:「鄭學最精者三禮。」(《經學通論<易經>論鄭荀虞三家之義鄭據禮以證易學者可以推補不必推補爻辰》)
  在《春秋》「三傳」方面,鄭玄先學《公羊春秋》,後習《左氏春秋》,此外又懂《梁春秋》。他曾指出:「《左氏》善於禮,《公羊》善於讖,《梁》善於經。」《六藝論》鄭玄綜合融通,重點落在「善於禮」的《左氏傳》上。《後漢書》本傳及《儒林列傳》均未提及鄭玄注過《左氏傳》,但《世說新語.文學》篇中記:鄭玄曾注《左氏傳》,一次與服虔相遇,聽服虔談注《左氏傳》的內容,覺得與己見相同,就說:「吾久欲注,尚未了。聽君向言而有信,多與吾同,今當盡以所注與君。」遂為《服氏注》。如果故事可靠,鄭玄似有尚未完稿的注《左氏傳》的專著。
  「六藝」概論方面。隨漢代經學發展,必然產生「五經」、「六藝」概論的專著,劉向校理秘府經籍,撰編了《五經通義》和《五經要義》。劉歆《七略》中之《輯略》,實際包含了「六藝」的總論;東漢,曹褒、張遐等均著有《五經通義》;尤其是許慎的《五經異義》,從禮制上評述「五經」的各種意義,縮論今、古文家之說,但師法界限並不嚴格。對此,鄭玄撰《駁五經異義,混合今文與古文之義,加以辯駁,並纔有《六藝論》,次論《易》、《書》、《禮》、《樂》、《春秋》六經,敘述六藝特徵及其傳授的淵源。

  舊時代的終結者,新時代的開創者,從此鄭玄有了一個稱號──「經神」。
  更可怕的是,這傢伙黑白兩道都吃得開,更顯示其過人的長處。東漢末年,黃巾賊亂,鄭玄從徐州要回家鄉高密的路上,遇到了數萬名黃巾賊,沒想到這些黃巾賊居然向他行禮致意,還「相約不敢入縣境」(難道是怕被抓去讀書嗎)。
  以鄭玄一介書呆子在學術上和社會上如此的地位,實是我輩讀書人應該崇拜學習的對象。除此之外,他還有更多帥氣的舉動。
  有一次,今文學家何休,為了攻擊《左傳》、《穀梁傳》,支持《公羊傳》,一連寫了三本《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癈疾》。鄭玄讀了之後,覺得這小子實在未夠班,馬上寫了三本《發墨守》、《起癈疾》、《鍼膏肓》回敬回去。其論述能力之強,直接讓何休棄甲投降,喟嘆:「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深具攻擊力的學術實力,也是魅力點之一。
  又有一次,袁紹把鄭玄請去見面,不禁讚嘆說:「本謂鄭君東州名儒,今乃是天下長者!夫以布衣雄世,斯豈徒然哉!」
  袁紹這句「以布衣雄世」,正說明了鄭玄與後世沾染官場的知識份子的不同處。最後,他的影響力、學術地位、社會聲望,都絕對比任何進入政界的人都還要成功許多,這才是知識份子的本色啊!
  後來袁紹為鄭玄餞別,故意找了三百多個人來敬酒,想要把他灌醉。結果從早到晚,鄭玄一連喝了三百餘杯,「溫克之容,終日無怠」,一點事也沒有,酒量實在非人。
  除了「嘖嘖」還能說什麼?這實在比史懷哲有趣多啦!

參考資料:
先哲典型:鄭玄
鄭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