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 13, 2014

寫在討論之前

儒家、封建、沙文、殖民……,有人能說出精確定義嗎?或者,在達成有效溝通之前,難道可以不交換彼此的基本前提嗎?

佛教僧侶在辯論前,有一個動作叫「立敵共許」:大家先把承認哪些、不承認哪些觀念攤開來講,然後才能進入實質的廝殺。

一般人談論政治與宗教時,如果能聰明訴諸情感,反而有轉圜空間;一旦自以為是想要進入「理性的論述」,光是定義的模糊與彼此不一致,其油鍋滾燙的程度,遠勝於前者。

悲哀的是,通常越是同志,越容易掉入「理性」的陷阱,徒然親痛仇快。很多時候,就應該先把基本假設(尤其是,這些詞,的定義)調整到一致,才不會落到無神論者與基督教徒對罵的下場。

有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精神?有的,那就是「傾聽」。以對方為中心,讓他說,完整澄清,充分理解,接下來不管是安慰、爭辯、侮辱,那力道才會夠、效果才會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