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上有所謂的「彼得定律」,就是一個人在組織內,會剛好升遷到他不能勝任的那個位置為止。把這個規則推廣,我認為:「一個人的性格能力,會讓他在群體中提升到某個地位,這個地位,剛好讓他自己覺得既自卑又自豪。」人在完全正面的自我評價之下,必定會繼續向上爬,直到面臨挫折。但人在完全的挫折下是活不下去的,所以最後就是在自己的能力基準線上下之間不斷地游移。
或許有人會想:「如果我是王欽賢(註)那該有多好?」但是,當一個人有了王欽賢的才智和抱負之後,必定不會只是窩在一個學校裡面乖乖上課補習、讀書、考試、欺壓同學,他會向上爬、向外爬,直到遇到了新的挫折和困難。當我們想像自己是別人的時候,要想到,當自己有了某種人格特質,必定會離開自己原先的位置,然後移動到相對應的某個社會位置,感受到的再也不是之前的環境,唯一不變的是,我們會最後還是會讓自己處在自卑和自滿之間。
活在自滿之中如行屍走肉,全然的自卑使人抓狂。以自卑做為人生的目標和進步的動力,把自滿當作無法忍受時,溫暖的避風港。這就不難解釋,許多成功人士仍然自卑,而看起來失敗的人,仍然有他生存的空間。因為自卑和自滿,是跨越智商、能力、性格,普遍存在於人性的吧?
註:王欽賢是和我同屆的明道校友,曾經是物理奧林匹亞國家代表隊的一員。
知道自己得到的實在是溢美之詞,不過感謝你的鼓勵,我會繼續努力充實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