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 08, 2005

向Dasein致敬──論選擇

  選擇就是放棄。放棄了什麼,就叫做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很多人做決策的重要因素。例如你現在手上有一張刮刮樂彩卷,刮了有20%的機率會中獎,可以得到1000元,輸了就拿不到半毛錢。但如果不刮直接拿去換的話,可以得到100元,請問你會刮,賭五分之一的機率,還是直接換錢?

  又,這張彩卷變成:刮了有20%的機率中獎,可以得到一千萬,不刮直接換,可以得一百萬,請問你會刮,還是直接換錢?

  理論上,對這兩個問題來說,直接刮得到的期望值,終究還是大於直接換錢。如果你對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不同,很有可能是受到了機會成本的影響。其實你在做要不要「放棄100元」和「放棄一百萬」的決定。

  常常我們做決定,不是因為那個選項可以帶給自己多少好處,而是因為我們無法負擔放棄那個選項,所帶來的成本。

  現在回到「選擇就是放棄」。做決定是要付出代價的,通常是以機會成本和時間來衡量。決定非常的殘酷,因為你在「殺死沒有走這條路的自己」。例如現在有兩個我站在自己面前,分別是「讀醫學系的chiu99」和「讀電機系的chiu99」,我手上有一把槍和一發子彈,當我決定讀醫學系,我等於拿槍斃掉了一個讀電機系的chiu99。

  接著又發現,這把槍的子彈會隨時間不斷地增加,持槍者開始一發一發的把子彈打出去:我決定大學要好好讀書,那就等於殺掉了要好好享受大學繽紛生活的自己。我決定當醫生,那就殺掉了要研究基礎醫學的自己。一連串沒有喘息的抉擇接踵而至:要不要考研究所?留在大醫院還是開業?要不要出國?……。

  殺掉了讀電機系的那個自己,表示你要讓醫學系的那個自己活下去,結果發現,無論如何選擇,這兩個自己終究都是要死掉的。當你選擇了醫學系,代表你開始屠殺未來更多讀醫學系的自己。終究一個人能走的只有一條路,最後我們終究會殺光所有其他的可能,留下最後一個來迎接死亡。所以更準確來說,我們只是在決定「先殺掉哪一個」這個問題。

  殺得夠多了,人會開始麻木、開始得過且過,不再為了選擇而傷透腦筋。於是有的人,他也不主動開槍,欠下的子彈越來越多,等到子彈累積到彈匣都滿了,自然會有一顆子彈自己飛出去打到人,反而覺得開不開槍沒什麼大不了的。體認到生命不過是爛帳一筆,放下手槍,享受生命的每一刻,自然時間會搞定一切。這種方法,用的是時間成本來換取心靈的自由。

  另外一種人不一樣,一拿起槍,發現有子彈,就隨便選一個殺掉。一有子彈就馬上開槍,越殺越快,最後,子彈生成趕不上開槍的速度,這時候不是被迫開槍,而是自己決定如何開槍,真正去掌控生命,成為生命的主宰者。

  一般人介於兩者之間,我們掌控某一部分的生命,然後剩下的就隨他去。最後無論做法是如何,我們可以確定:會後悔的人,那無論選擇哪一個都會後悔,因為機會成本和時間總是持續在流失。

  瞭解這一點,我們可以開始想,何不讓我們的認知為情緒服務:選擇之後,我們自然會編出無數個理由來解釋自己的決定和反應,把自己的每一個選擇合理化,相信自己的決定。如此一來,無論選擇哪一個,我們都可以讓它成為最佳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