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了蔡志浩先生寫的兩篇文章:〈
創造繁體字價值!〉、〈
網際網路與漢字拉丁化〉。他在論點表達的過程純粹以「書寫工具」的角度切入,把文字的「文化價值」捨棄掉,雖然讓人覺得不太舒服(因為「文化」這個觀念太過主觀,所以即使他「主觀地」把這個因素捨棄掉,也不能直指其非),卻導出了一個很重要的結論,值得使用「Traditional Chinese」和「注音拼音系統」的我們好好去努力。
在導出這個結論之前,我先插播一下我對於「Simplified Chinese」和「漢語拼音系統」的幾個疑慮:
一、講個粗俗但辛辣的故事:
「干部干干淨淨的干女兒被干部狠狠地干了,真是沒心干。」
懂了嗎?「Simplified Chinese」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文字在意義上的「熱力學耗散」,把一篇文章轉成「Simplified Chinese」再轉回「Traditional Chinese」,是不可能完美回復原貌的,有一些資訊在轉換過程中損失掉了。
換言之,如果未來有一天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人看得懂「Traditional Chinese」,那過去數千年的中國文化資產馬上又會經歷一場浩劫。或許有人會把「Traditional Chinese」當作「甲骨文」、「金文」來解讀,但這樣等於把文化的精髓封在學術的象牙塔內,無法散佈於全體人民心中了,因為用「Simplified Chinese」來了解那些典籍,體會到的意義是「lossy」(有損傷)的。
二、前一陣子我還在玩「World of Warcraft」這款網路遊戲,常常上網去查遊戲的各種資料,發現中文資料裡面「Simplified Chinese」的還不少,可惜的是,中國人隨意轉載的情形並沒有比臺灣人節制多少,甚至還有更嚴重的傾向(「不可隨意轉載」的觀念也才剛在台灣萌芽,以中國「知識傳播高於智慧財產權」的想法來說,這也是可預料的),整整兩三頁的 Google 搜尋結果裡面,幾乎都是同一篇文章在各個不同網站傳抄不休的痕跡。牙一咬,只好直接搜尋「Traditional Chinese」的內容,雖然數目較少,卻效率較高。
另外讓人比較不放心的是,「Simplified Chinese」資料裡面「假消息」的情況相當嚴重,不知道是什麼群眾心理學或是文學創作渴望上的因素,謠言就這樣唐而皇之迴盪在網路世界之間。有一句話叫做「大陸網站來的芭樂消息」,雖是一種刻板印象,但這個刻板印象其來有自。
論原創性,蔡志浩先生言重了。「量」不一定就是「質」的一種。
三、「LR」是什麼?「獵人。」「mm」是什麼?「妹妹。」「TMD」是什麼?「她媽的!」
如果這是一種中文書寫系統,那它在意義上的耗散極為嚴重,危害和所謂的「注音文」不相上下,換言之,拿「拼音系統」代替「文字書寫系統」本身是很危險的,很容易造成文化上「縱向年齡層代溝的割裂」和「橫向人民溝通普遍性的消失」,破碎成一個一個使用自己特殊拼音系統的小團體。
強迫改造自己的文字成為拉丁文拼音系統,以適應電腦網路世界,如果這是趨勢的話,就不會有 Unicode 的產生了。中文拼音並不具有意義,手指指著月亮,但手指本身並不是月亮,而且在 Unicode 系統下,轉換成拼音以溝通的意義逐漸消失。
我想到前一陣子在 BBC 看到
關於中國「冰點雜誌」遭停刊的新聞,提到了一個名詞:「wolf's milk」。
這個詞是中文才有的,如果我是記者,要把它報導在英文媒體上,請問要如何寫出這個詞?「wolf's milk」、「狼奶」還是「langnai」?
用「wolf's milk」傳達意思,會喪失中文特色;用「狼奶」外國讀者看不懂,卻保留了完整中文意義(看不懂的人,也會知道那大概是個中文名詞);用「langnai」,除了發音方便,並不會讓外國讀者得到比較多意思,卻連中文本身的意義都損失得非常嚴重(「浪奶」?「郎耐」?或者只是
一個越南的城市?)。以媒體身為「文化傳播者」的角色來說,選擇嚴重耗損的拼音系統是下下策,尤其是在 Unicode 出現之後,所以 bbc 的記者還要在「冰點」的拼音「Bingdian」後面加註「(Freezing Point)」。
有了「to-fu」這個「英文字」,不代表應該放棄「豆腐」,反而在開始講究文化主體性的現在,應該要鼓勵外國人直接學習並使用「豆腐」這個詞,以傳達真正道地的文化。
蔡志浩先生的文章寫道:「Unicode 逐漸普及後,漢字使用者已經很少遇到不方便的資訊環境了。現在在電腦和網路上使用漢字,幾乎和使用英文一樣方便。……所以,即使到了今天,漢字拉丁化的技術驅力都還持續存在。……但如果印歐語系的作者可以用讀者看得懂的字母拼寫外來詞,誰會用讀者看不懂的漢字來拼寫?……技術的進步為漢字延年益壽,但也讓漢字拉丁化死而復生。」這一連串的邏輯我覺得總而言之就是……有點兜不上來;漢字拉丁化的技術趨力還持續存在,但已逐漸減弱;印歐語系的讀者事實上根本「看不懂」字母拼寫的外來詞,他們只是會「發音」而已。
好吧,回歸正題,這兩篇文章能給我們什麼啟示?
Unicode 的誕生,讓使用「Traditional Chinese」和「注音拼音系統」的我們扳回一城,至少是站在較為平等的立足點來打這場文化戰爭。
注音符號本身是比較有效率的拼音系統。以注音輸入法來說,至多輸入四個鍵就能指定出一個發音。舉例來說,「中」這個字,我只需要按下「ㄓ」、「ㄨ」、「ㄥ」加上一個空格;用拼音輸入法,卻必須按下「z」、「h」、「o」、「n」、「g」加上一個空格,而且還不能限定字的「平上去入」,也就是「眾」、「腫」這些候選字都會跑出來,如果要縮短候選字表,就必須犧牲罕用字的輸入。而 Unicode 的神奇之處,在於非中文電腦也能看到這些注音符號,所以「不能相容於印歐系統」越來越不是一個理由了。
另外,在電腦打字環境下,「Simplified Chinese」筆畫少的優點無用武之地,反而「Traditional Chinese」卻有和過去文化連結的特點。
即使如此,「Traditional Chinese」和「注音拼音系統」卻仍慢慢被邊陲化,為什麼?
很簡單,因為我們的人少,文字產量被別人超過了。Google 的搜尋結果(也就是「文化的運行規則」)正是典型的「民主暴力」,所以要如何應映?
狂想,狂寫,盡我們一切能力用「Traditional Chinese」去表達有組織的看法、創作文學作品、連結傳統文化,把這些東西散佈到網路上的每一個角落,減少無意義的轉載,讓「Traditional Chinese」構成的內容變的越來越豐富。這是保住我們自己一絲文化命脈的唯一方法,也是保護台灣不至於在世界上被抹銷的另一個方法,一起來用網路這種超低成本的方式加入這場文化競賽吧!
「如果台灣人可以持續用繁體字創作出許多有價值的內容,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都一定會一直有人想學繁體字。我們應該努力創作,讓世人覺得『不能讀繁體字等於失去一個獲取訊息的重要管道』。這不只是振興繁體字的最好方法,也是發揮台灣影響力的最好方法。」蔡志浩先生如是寫道,吾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