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21, 2006

涼宮春日系列初讀感


  最近遣詞用句越來越不通順,向看不懂我在寫什麼的人深深致歉。
  「涼宮春日系列」是一套台灣角川翻譯出版的日本小說,目前為止繁體中文版有六本。
  這部小說打著「非日常系學園故事」的名號,但是在我看來,卻沒有比這更貼近現實的故事了。
  有一天你被關進了一個四下無人的閉鎖空間,一片灰濛濛的,回憶也只剩下地平線附近的滾滾黃沙。你可以往前走、往後走,即使往任何方向走,都不會讓景色有絲毫差別。你發現,原來這個世界是無趣至極的,時間像是被凍結停在那裡,所有「有趣」的事情其實都渺小到不能再渺小,一旦丟進這個巨大的世界人際網絡內,連一點漣漪都不會產生。
  涼宮春日某天看棒球比賽時,望著座無虛席的觀眾,發現一件事情:原來日本的人是這麼的多,而自己,只不過是那無數鑽動人頭的小小一點罷了,其實自己只是一個平凡人,會過完這平凡的一生,然後離開。
  「不想就過了這樣的,這樣的一生。」駱以軍在《我們》代序中感傷地說。
  而小說的主題就是一個試圖逆轉這自然律的人,和他周圍朋友的故事。
  當我看著小說中的主人公涼宮春日不斷對著這個世界做出一次又一次的撞擊,意圖把這個完全靜止的世界撞出個破洞,我就越能感受到現實那種巨大讓人無法喘息的壓迫。每一次的事件,最後都回歸原點,好像路邊小水池上的波紋,路過一分鐘後你會懷疑:到底發生過了沒?
  好希望自己是不平凡的人,好希望這世界能多些改變,可是,從理性上,他完全接受了這個事實:我是平凡人。
  順帶一提,這六本尚未完結的系列小說,其書名分別為:《涼宮春日的憂鬱》、《涼宮春日的嘆息》、《涼宮春日的煩悶》、《涼宮春日的消失》、《涼宮春日的暴走》、《涼宮春日的動搖》。
  我目前只看了三本,只能說,真是有夠悲壯的,就像星期三下午兩點的學校操場上,那種蒸騰的熱氣,以及地上翻飛的垃圾和風沙,連一條狗的影子都沒有,心情越是激越,氣氛越是沉寂。
  看起來是一個日日不變的故事(就像你我的人生一樣),實際上卻不是如此無聊,因為人類用理性為自己設下的絕症,有一劑特效藥,就是「情感」。
  情感的力量極為強大,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它是「信任」和「信仰」的基本要素。
  我很渺小,但我就是我,我是獨一無二的,我有喜歡的感覺,我有討厭的感覺,我有自信,我會痛苦,所以在我眼裡,這個世界都抹上了一層名為「我的心情」的顏色,五彩繽紛,不再黑白。
  我常常用一個比喻,理性是薯條的話,情感就是鹽巴。如果單吃薯條,非常乏味,這時你就需要鹽巴來調味,但反過來說,絕對不會有人單吃鹽巴當主食的,很簡單,味道太濃,而且人會死掉。
  另一種極端的人,則是純吃薯條,這種人就和口裡嚼的一樣,枯燥乏味,但是慢慢地,馬鈴薯也有屬於自己的甜味慢慢在口中散開。這叫基於理性的情感,還是人肉體賦予的最基本情感成分?可以確定的是,即使是最走火入魔的哲學家,也免不了要有個信仰存在。
  支持一個人繼續活下去的東西,不是澱粉,而是澱粉分解後的麥芽糖。稀薄的甜,稀薄的情感,只要一點點就夠了,即使它和理性是衝突的,但你永遠不可能擺脫掉它,因為這是不可控制的,而且這是人體所必需的。

  「……當我發現這件事時,突然覺得周圍的世界都褪了色。晚上刷牙睡覺、早上起床吃飯,這種事到處都看得到。一想到這是每個人都在過的普通生活,就覺得好無聊。我深信既然世界上人口這麼多,那其中一定也有過著毫不平凡、充滿趣味生活的人,但為何不是我呢?小學畢業前,我一直在想這件事。最後終於讓我想到了,一直等待有趣的事降臨是沒用的。因此,升上國中後,我決定改變自己。我要讓這個世界知道,我不是個只會等待的女生,而我也認為自己盡力了,但結果還是一樣。就這樣在不知不覺間升上了高中,我還是相信生活能有一些變化。」
  春日簡直像辯論大會的參賽者一樣滔滔不絕地說著。說完後又很後悔自己說出這件事似地,露出後悔的表情仰望著天。
──《涼宮春日的憂鬱》

  這部小說內的人物,依循著各自的理性去發展(即使這些理性不一定和一般人相同),但最引人入勝的,是他們卸下面具瞬間的驚鴻一瞥。情感流洩時,彷彿世界的一切都閃著異樣光芒,一直覺得很在意的事情突然失去意義,而平時看不上眼的東西卻又變得無比珍貴。
  就好像,那個操場的景象突然變成了負片一樣。
  原本理性的空間沖入了許多感性,交織衝突,綻放光芒,所謂有趣的事,就在這種環境下跑出來了。
  即使現實世界中太陽東昇西落,其實我們又過了一個一模一樣的一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