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報》的報導〈「吊大筒」可退燒、解酒? 錯!〉。
國人迷信吊點滴的功效,無論疲勞、發燒、頭暈,都習慣接受點滴的注射治療。許多診所見到有利可圖,甚至設置「點滴室」,專門讓病人打點滴用。台大醫院小兒科的李秉穎醫師表示,打點滴的風氣在基層很盛,曾有學生要開業,就有前輩教導要準備紅、黃兩種顏色的注射液,以應不同「需要」。
健保局表示,靜脈注射點滴,通常只在無法或不宜進食(如腸胃道出血、阻塞),或因脫水、電解質不平衡、極度低血糖須快速改善,昏迷或休克等需急救的狀況,所以,一般門診理應不需打點滴。
大部分點滴液的成分,不外乎生理食鹽水、果糖液、葡萄糖液等等,頂多再添加一些維他命,營養價值不如運動飲料,熱量也不及一碗稀飯。
李秉穎認為,打點滴之所以會有精神變好的效果,純粹是因為強迫臥床休息所導致的。
某些情況並不適合打點滴,例如心肌炎或心肌梗塞的患者,打點滴可能使病情惡化;另外,若注射過量,也可能造成水中毒,或是增加腎臟排尿負擔,所以如非必要,注射點滴反而有害無益。
開業醫師石賢彥則認為,點滴往往是迫於病患壓力之下所做的處置,換個角度想,對某些病人來說,打點滴的確有心理治療的效果(安慰劑),也不一定是壞事,所以醫師在堅持原則,和病人的舒服問題之間,並不容易取捨。
打點滴的一些觀念:
‧除非無法進食,否則打點滴效率遠不如直接攝取食物。
‧打點滴後精神會變好,主要是因為躺下休息。
‧打點滴無助於退燒。
‧打點滴不能解酒,反而增加腎臟負擔。
‧點滴無法治療頭暈,應尋求真正的醫療診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